实验室氰化物测定仪的测定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银离子法 基本原理:样品中的氰化物离子(CN⁻)与银离子(Ag⁺)发生反应,生成难溶的银氰化物(AgCN)沉淀。沉淀的形成引起溶液浑浊,可以通过光学测量技术来定量测定。 反应方程式:CN⁻ + Ag⁺ → AgCN↓ 应用:银离子法因其高灵敏度,能够在低浓度范围内准确测量氰化物的存在,因此广泛应用于化学、环境和工业实验室,以确保水质健康和工业过程的监测。 电化学法 基本原理:在电化学反应中,电极感应溶液中的氰离子,产生电信号。通过测量电信号的强度来计算氰化物的浓度。 特点:电化学法具有高精度和实时监测的特点,适用于需要快速响应和准确测量的场合。 分光光度法 基本原理:样品中的氰化物与特定的显色剂反应,生成有色化合物。通过测量该化合物的吸光度来计算氰化物的浓度。 操作过程: 水样与显色剂反应:水样在分析仪内部与特定的试剂发生反应,生成有色化合物。这一反应过程通常在一定的温度和pH条件下进行,以确保反应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吸光度测量:利用光电比色法测量有色化合物的吸光度。吸光度与氰化物的浓度成正比,因此可以通过测量吸光度来推算出水样中氰化物的浓度。 应用:分光光度法因其操作简便、准确度高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实验室环境中。 蒸馏-分光光度法 基本原理:向水中加入酒石酸和硝酸锌加热蒸馏,水样中的氰化物以氰化氢形式被蒸馏出,随后与显色剂反应,通过测量吸光度来确定氰化物的浓度。 应用:该方法特别适用于在线自动监测,能够实时、连续地监测环境中氰化物的浓度变化。 注意事项 样品准备:样品的收集、保存和处理对于测定结果的准确性非常重要。收集样品时要避免污染和样品损失,保存样品时要选择适当的容器并保存在低温条件下,处理样品时则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如溶解、稀释等。 仪器校准:在进行测定之前,必须对仪器进行零点校准和浓度校准,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个人防护:在进行氰化物测定时,必须穿戴好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手套、防护眼镜等,以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实验室氰化物测定仪的测定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在选择测定方法时,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实验条件进行综合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