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吸收光谱法(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AAS)在实验室重金属铜测定仪中的应用原理,主要基于待测元素(在此为铜)的基态原子蒸汽对其特征谱线的吸收特性。以下是对该原理的详细阐释: 
一、基本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利用气态原子可以吸收一定波长的光辐射,使原子中外层的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的现象而建立的。当光源发射的某一特征波长的光通过原子蒸气时,若入射辐射的频率等于原子中的电子由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一般为激发态)所需要的能量频率,则原子中的外层电子将选择性地吸收其同种元素所发射的特征谱线,导致入射光减弱。这种特征谱线因吸收而减弱的程度(即吸光度A)与被测元素的含量成正比,从而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二、仪器结构
实验室中用于测定重金属铜的原子吸收光谱仪通常由以下主要部分组成: 光源:发射被测元素的特征共振辐射。在测定铜时,通常使用空心阴极放电灯作为光源,它能发射出铜元素的特征光谱线。
原子化系统:提供能量,使试样中的铜元素干燥、蒸发并原子化。火焰原子化器和石墨炉原子化器是两种常用的原子化方式。在火焰原子化法中,试样被喷入火焰中,在火焰的高温下迅速原子化。 分光系统:将所需要的共振吸收线分离出来。它由入射和出射狭缝、反射镜和色散元件(如光栅)组成。 检测系统:包括光电元件和记录系统,用于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并进行记录和处理。光电倍增管是常用的检测器之一。 三、测定过程 仪器准备与校准:确保仪器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并进行必要的校准。 样品预处理:将待测样品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如溶解、稀释等,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测定条件选择:根据待测样品的特性和测定要求,选择合适的测定条件,如光源波长、火焰类型等。 测定与数据处理:将处理好的样品放入仪器中,进行测定。仪器会记录并处理数据,得出待测样品中铜元素的含量。 四、干扰与校正 在测定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物理干扰、化学干扰、电离干扰和光谱干扰等因素的影响。为了获得准确的测定结果,需要采取相应的校正措施,如配制与待测试样溶液相似组成的标准溶液进行测定,或采用标准加入法等方法来消除干扰。 原子吸收光谱法因其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准确性而在实验室重金属铜测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控制测定条件和采取校正措施,可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