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氨氮测定仪是一种用于检测水中氨氮含量的重要仪器,其工作原理及关键技术解析如下: 
一、工作原理 实验室氨氮测定仪的工作原理主要基于化学反应与光学测量的结合。具体来说,它通常利用氨氮与特定化学试剂(如碘化钾和碘化汞的碱性溶液)反应生成淡红棕色络合物或化合物,该络合物或化合物的吸光度与氨氮含量成正比。通过测量该络合物或化合物在特定波长(如410~425nm或420nm)下的吸光度,可以计算出样品中的氨氮含量。 此外,还有一种基于电极法的工作原理,即通过分析水样中的溶解氨(也称氨态氮)浓度来测定水中氨氮的含量。仪器测量溶解氨浓度的电极会根据一定的原理(如折线法),计算出溶解氨在水中的浓度,得出氨氮含量的结果。
另外,紫外分光光度法也是常用于氨氮测定仪的测量原理之一。当氨氮反应生成氨气后,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量出氨气在特定波长(如254nm)处的吸光度值,可以计算出水中铵离子的浓度。
二、关键技术
化学反应技术:选择适当的化学试剂与氨氮反应,生成具有强烈吸收的化合物或络合物,这是氨氮测定的基础。同时,需要控制反应条件(如温度、pH值等),以确保反应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光学测量技术:利用光电比色原理或紫外分光光度法,测量反应产物的吸光度。这需要高精度的光学系统和稳定的光源,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电极测量技术:对于基于电极法的测定仪,电极的选择、制备和校准是关键技术之一。电极的响应速度、稳定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数据处理技术:现代氨氮测定仪通常配备有微处理器和数据存储系统,可以自动计算、存储和打印测定结果。数据处理技术的优化可以提高测定效率和准确性。 抗干扰技术:水样中可能存在的悬浮物、余氯、钙镁等金属离子、硫化物等会对测定产生干扰。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抗干扰措施,如加入掩蔽剂、调节pH值等,以消除或减小这些干扰因素的影响。 实验室氨氮测定仪的工作原理及关键技术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化学反应技术、光学测量技术、电极测量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抗干扰技术等。这些技术的优化和组合使用,可以确保氨氮测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