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相色谱仪的校准计量检测是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步骤。以下是气相色谱仪校准计量检测的主要方法与要点: 一、校准方法 系统校准: 在进行任何样品分析之前,应对仪器进行系统校准,包括进样系统、色谱柱、检测器等关键部件的校准。 系统校准的目的是确保仪器在整个分析过程中保持稳定和一致的性能。 载气流速稳定性校准: 选择适当的载气流速,等待稳定后,用流量计连续测量多次(如7次),以多次测量平均值的相对标准偏差表示稳定性。 柱箱温度稳定性校准: 将温度计的探头固定在柱箱中部,设定柱箱温度,等待仪器温度稳定后,连续测量一段时间(如10分钟),每分钟记录一个数据,然后计算柱箱温度稳定性。 程序升温重复性校准: 把温度计的探头固定在柱箱中部,选定初温和终温以及升温速率。 待初温稳定后,开始程序升温,每分钟记录数据一次,直至达到终温。此步骤重复多次(如3次),计算出相应点的相对偏差,取其最大值为程序升温重复性。 基线噪声和基线漂移校准: 设置检定条件,记录基线一段时间(如30分钟),选取基线中噪声最大峰-峰高对应的信号值为仪器的基线噪声;基线偏离起始点最大的响应信号值为仪器的基线漂移。 灵敏度校准: 使用液体或气体标准物质进行检定,设置好检定条件后,待基线稳定后,注入标准物质,连续测量多次(如7次),记录峰面积,计算灵敏度。 定性和定量重复性校准: 使用标准物质连续测量多次(如7次)溶质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测量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即为定性和定量重复性参考值。 二、校准要点 校准物质的选择: 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标准物质进行校准。 标准物质的浓度、稳定性等应符合校准要求。 校准条件的设置: 根据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和校准规范,设置合适的校准条件,如载气流速、柱箱温度、进样量等。 校准过程的记录: 应详细记录校准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如载气流速、柱箱温度、基线噪声、基线漂移、灵敏度等。 记录数据应准确、清晰,便于后续的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校准结果的处理: 对校准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绘制校准曲线,进行重复性和准确性验证。 将校准结果与国家标准或权威机构的结果进行比较,评估其准确性。 校准周期的确定: 根据仪器的使用频率、环境条件等因素,确定合适的校准周期。 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确保其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 校准人员的培训: 校准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定期对校准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其校准水平和准确性。 气相色谱仪的校准计量检测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和要点,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定期校准和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仪器性能的偏差,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