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监测是监视和测定水体中污染物的种类、各类污染物的浓度及变化趋势,评价水质状况的过程,被视为把脉水环境的科学之路。以下是对水质监测的详细解析: 一、监测范围 水质监测范围广泛,包括未被污染和已受污染的水(江、河、湖、海和地下水)及各种各样的工业排水等。 二、监测分类及项目
水质监测主要监测项目可分为两大类: 反映水质状况的综合指标:如温度、色度、浊度、pH值、电导率、悬浮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等。
有毒物质:如酚、氰、砷、铅、铬、镉、汞和农药等。 有时为客观地评价江河和海洋水质的状况,还需进行流速和流量的测定。 三、监测对象
水质监测的对象包括: 地表水及地下水:进行经常性监测。
生产和生活过程:进行监视性监测。 事故:进行应急监测。 四、监测方法 当前我国水质监测技术主要以理化监测技术为主,同时还有其他多种技术作为补充,具体如下: 理化监测方法:包括化学法、电化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离子选择电极法、离子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法等。这些方法通过测定水体中的化学成分、溶解物质、离子浓度等指标来评估水质。
生物监测方法:通过对水体中的生物指标进行观察和分析,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来评估水体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遥感监测技术:利用遥感卫星或无人机获取水体表面的图像和数据,通过分析水体的颜色、透明度、浊度等信息来评估水质。 自动监测技术:利用自动化设备和传感器对水体进行实时监测,可以连续地获取水质数据,如水质自动采样器等。 快速检测技术:利用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生物传感器等快速检测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取水质数据,提高监测效率。 五、监测意义 水质监测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保障人类健康: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饮用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通过水质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水中的有害物质,避免因饮用水污染而引发的各种疾病。同时,水质监测也为卫生机构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有助于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疾病传播。
保护生态环境:水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水质的恶化会直接影响到生态平衡。通过水质监测,可以及时了解水体的生态状况,预测其对生态的影响,为环境保护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水质监测也有助于发现和解决水体污染问题,保护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促进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对于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通过水质监测,可以全面了解水资源的状况,为水资源的规划、分配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水质监测也有助于发现和解决水资源管理中的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六、发展趋势 水质检测方法和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多样化、智能化和快速化。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检测方法和设备不断涌现,为水质监测提供了更多选择和便利。同时,数据处理和模型预测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提高水质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这些发展趋势有助于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水质监测是把脉水环境的科学之路。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案、选择适当的监测方法、进行样品采集与处理、实验室分析和结果评价等步骤的实施,可以全面了解水资源的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水体污染问题,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